教学动态

首页 > 教学动态 >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通识课程主讲教师座谈会
中国人民大学召开通识课程主讲教师座谈会
2012-12-26

        为贯彻人才培养的厚重理念,加强课程建设,完善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宽厚知识基础、自觉文化意识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杰出人才,12月21日上午,教务处组织召开了通识课程主讲教师座谈会,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洪大用教授主持,来自国际关系学院陈新明教授、社会与人口学院郭星华教授、哲学院张志伟教授、温海明教授、魏德东副教授、历史学院刘后滨教授、信息学院尤晓东副教授、经济学院谢富胜副教授和国学院张齐明讲师共9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围绕通识课程建设对人才培养的意义、课程开设中的突出问题和进一步加强通识课程建设的建议等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教师认为,通识教育对培养学生“厚重”素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学生需求和学习方式的变化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一是要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环节,加强学生的读书要求,促进学生参与;二是要加强实践教学,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三是要进一步完善助教制度,提升助教能力;四是要改进教师教学工作量的考核机制,鼓励教师加强教学深度;五是要加快推进学校课程信息化建设,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六是加强教材建设,规划出版通识核心课程和文化原典导读系列教材;七是要综合考虑课程结构,调整课程数量和学分。

        中国人民大学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多选择、重创新、国际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倡导“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国内学习与国外学习”相结合的教育教学理念,一直注重加强以思想政治教育和拓宽知识基础为重点的通识教育。2009年,为推动全校学生学习和了解中外传统文化,融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了解并适应当代中国的社会巨变,扩展国际视野,人民大学专门设立了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和原典选读课程,由哲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国学院等单位开设,要求人民大学本科生四年期间分别选修4学分。经过三年来的重点建设,学校目前已有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18门,包括“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世界文明史”、“西方哲学智慧”、“中国哲学智慧”、“传播理论基础”、“心理学与生活”、“当代社会变迁”和“中国发展经验解析”等课程;原典选读课程38门,包括“资治通鉴选讲”、“《论语》解读”、“《老子》解读”、“《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原著选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献选读(邓小平文选等)”、“柏拉图对话剧选读”和“西方文论原著选读”等课程。这些课程要求“名师主讲、团队支持、大班讲授、小班辅导”。据统计,自2009-2010春季学期以来,学校共计开设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185个课堂,学生选修15337人次;原典选读课程93个课堂,学生选修9571人次。6个学期教学评估平均分达到92分(按满分95分计算)。教师参与讲授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185人次,其中教授51人次,副教授64人次;原典选读类课程参与讲授教师93人次,其中教授33人次,副教授32人次。

        2010年,人民大学还创新通识教育形式,为全体本科生开设了“通识教育大讲堂——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作为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形式,每周一讲,每讲3个小时,每学期11-13讲。主要依托学校人文、经济、社会、法政、理工五个学部,由学术造诣深厚、教学经验丰富和教学效果好的著名教授担任主讲人。 2012年,学校又增设“跨文化沟通系列讲座”,邀请校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主讲,为扩展学生国际视野、提升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营造一种机会和氛围。讲座采用“设计专题、名师主讲、学生自选、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不计学分,不安排考试,学生自主选择,体现了开放性、前沿性、现实性、价值性、原理性以及跨学科、跨文化等特色。到目前为止,人民大学先后开办了“通识教育大讲堂——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共36讲,听讲人累计近万人次;“通识教育大讲堂——跨文化沟通系列公开讲座”开办了10讲,听讲人累计两千多人次。

学生 教师 校友 访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