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动态

首页 > 教学动态 > 2012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主要进展
2012年度本科教学工作主要进展
2013-01-04

2012年,学校党委和行政高度重视本科人才培养。在校领导、各学院、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教务处继续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以《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紧密围绕学校“ 1020” 行动计划工作大局和人才培养路线图的制定,认真开展与人才培养相关的重点工作,深化人才培养体制改革,致力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抓实本科教学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本科教学体系优质高效运转的基础上,2012年本科教学工作又在以下十一个方面取得新进展。

一、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绘制人才培养路线图草案

绘制人民大学人才培养路线图是学校1020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学校领导主持召开了5次专题办公会。2011-2012春季学期,教务处组织人才培养大讨论,以学院为单位,围绕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开展各种形式的调查研究、座谈会,梳理近年来的教学改革成果,深入讨论本科人才培养中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路径。 4月17日 18日,杨慧林副校长率团到南京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开展专题调研,就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升人才培养国际性、推动因材施教、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工作与两校进行交流。经教务处人才培养路线图工作小组反复研究、论证,教务处完成路线图草稿,提出本科教学改革八大行动计划,并于2012年7月学院工作会议上汇报。根据会议精神及学校领导指示,2012年9月,教务处继续研究完善路线图,并以聘请新生导师开设新生研讨课、推进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实施2012级商学院本科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建设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制定2013级本科教学方案等几项工作为抓手,组织落实各项改革措施。 2012年12月15日 ,教务处组织专家研讨会,论证了人才培养改革路线图(审议稿)。

二、首聘本科新生导师,面向全校新生开设研讨课

2012级新生入学开始,学校聘请本科生导师并全面组织开设新生研讨课。该课程是学校依托各学院统一组织的面向全体新生开设的必修课程。课程采用小班教学,一般按照15人编成一个教学班,每个教学班明确一名主讲教师。课程要求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为学生释疑解惑,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强调师生的直接互动。有别于导师制和班主任、辅导员工作体系,新生导师将通过创新课程教学形式,重点引导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增进专业认同和学校认同,培养学术兴趣,帮助学生实现从高中生到大学生,从一般本科生到具有理想追求的大学生的转变。

1022日 ,首届179名本科新生导师受颁聘书。这些导师平均年龄为47岁,其中教授121人,副教授56人,讲师2人,有89人曾获教学奖励。

教务处对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全面跟踪,通过课堂听课、召开学生座谈会、教师座谈会等方式,充分听取各方意见。根据学生反馈,同学们对于新生研讨课在促进自身角色转变、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增进专业认同、开阔学术视野、培养学术兴趣、密切师生关系等方面的作用,以及灵活多样、注重师生互动、强调情景教学的教学方式予以充分肯定,表示在新生研讨课中收获良多。教务处设计了“新生研讨课教学情况调查问卷”,面向全体新生开展调查,以便更加全面地了解课程开设的效果和不足之处,努力为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不断完善新生研讨课做好基础工作,确保全体新生受益。

三、建设“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支持教师开展教学工作

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是学校促进教师教学发展的专业化支持机构。中心倡导“以人为本,卓越教学”的理念,致力于为教师教学发展搭建平台,面向全校开展教师教学培训、教学咨询、教学研究、教学表彰等工作,为实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服务。2012年11月,我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被评为“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

为加强中心建设,教务处除开展日常工作外,加强调研工作,包括到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厦门大学实地调研,参加教育部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会议,听取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兄弟院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情况报告等,为我校教师教学发展工作提供借鉴。中心组织教师座谈会,探讨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的路径。中心完成 “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规划(讨论稿),并于 12月15日 组织规划专家论证会论证规划内容。在专家意见的基础上,中心将进一步完善工作规划,逐步推进相关工作。

四、加强通识教育教学,增设“跨文化沟通系列公开讲座”

20123月,为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造就能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自由来往、具有全球领导力的高素质人才创造环境和条件,学校创新通识教育形式,在“通识教育大讲堂——学科通识系列公开讲座”的基础上,增设了“通识教育大讲堂——跨文化沟通系列公开讲座”。该系列讲座共举办了10讲,先后邀请了叶小文、张立文、向松祚、杨慧林、金灿荣、刘元春、高钢、沈卫荣、陈众议、时殷弘等校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主讲。据不完全统计,有2000多人次参加了该系列讲座。随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92.4%的听讲学生表示满意和非常满意,有95.5%的听讲学生表示希望学校继续开设。

此外,为有效落实学校“1020”行动计划,切实解决学生反映比较集中的通识课选课难问题,教务处于 2012年5月3日 4日分别组织召开了三个专题协调会,集中解决校选课资源总量不足、课类结构失衡等突出问题。经协调,各学院通过新增校选课程、开放学院学科专业基础课、适当扩大原有课程规模等方式,努力为同学们提供充足的课程资源。同时,学校还采取措施对部分课程予以有效激励。据统计,2012-2013学年秋季学期校选课容量增加到22866人次,通识教育大讲堂课程容量增加到4920人次,原典选读课程容量增加到2120人次,理工类课程容量增加到2833人次,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学生选课需求。

 

五、组织本科专业目录整理工作,不断完善学科专业布局

2012年,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现设本科专业整理和2012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教务处组织学院(系)对各专业的专业名称、专业数量、修业年限与学位授予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梳理、确认和审核,进一步更新完善了我校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公共信息服务与管理平台”系统的数据。经过本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我校共有69个本科专业(不含国学专业)。其中,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经济统计学和应用统计学等4个专业是本次目录新增专业。除国学专业外,我校现有基本目录专业58个,特设专业4个,国家控制布点专业7个。我校专业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等9个学科门类。

此外,劳动人事学院、信息学院、新闻学院、环境学院、历史学院、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文学院等7个学院申报了8个新增专业,包括劳动关系、软件工程、传播学、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世界史、考古学、信息资源管理、古典学(目录外)等专业,目前新增专业申报材料网络公示阶段已结束。

 

六、依托本科教学工程平台,推进课程信息化建设

426日 ,教育部公布了2012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评审遴选结果,我校文学院孙郁教授主讲的《鲁迅与现代中国》、新闻学院张征教授主讲的《新闻记者的基本功》、经济学院方福前教授主讲的《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读》和哲学院李海洋教授主讲的《平凡生活中的深沉智慧—辩证唯物论》四个选题获选建设,入选数量在高校中位居前列。其中,《鲁迅与现代中国》和《宏观经济热点问题解读》已上线。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我校先后共有8门课程入选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计划,其中6门课程已上线(包括2011年的4门视频课程),受到社会认可与好评。同时,根据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要求,教务处继续组织开展国家精品课程的转型升级等教学资源信息化建设,制定并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校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及其转型升级为2013年度精品资源共享课工作的通知》,认真筹划2003-2010年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升级改造,联合网络教育学院对法学院、商学院部分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拍摄录制,同时抓紧谋划网络课程学习平台建设,努力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变革。

此外,教务处还认真组织开展教育部、北京市本科教学工程其他相关项目的申报和建设工作。2012年,我校统计学院袁卫、哲学院宋志明、财政金融学院张杰等3名教授获北京市级教学名师奖(今年教育部未开展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法学院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涉外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等2个基地入选教育部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计划;能源经济学、法学和新闻学等3个专业作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推荐至教育部;同时,将理科教育创新实践基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大学英语改革、古典学实验班、资治通鉴选讲课程建设以及心理学、信息安全、社会工作等部分本科专业等作为共建项目纳入北京市本科教学工程计划,争取了相应的建设经费和发展平台。

 

七、大力加强教材建设,多项教材入选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

2012年,教育部组织了“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教材)的第一次推荐遴选工作。此次工作与“十五”和“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推荐遴选工作相比有很大不同,实施的是规划教材精品战略,要求在已出版的、经过两年以上教学实践检验且使用效果好的教材中进行遴选(“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及涉及课程的教材,不在此次推荐范围内)。教务处结合文件精神认真组织了各院系进行教师主编并出版本科教材情况的统计工作,统计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由我校教师主编并出版的本科教材总数为1638种。最终,学校向教育部推荐了82种教材参加“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遴选。经过专家评审、网上公示,教育部最终确定全国高校1102种教材入选第一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其中有我校51种教材,覆盖管理学、经济学、档案学、新闻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专业,总数位居高校前列。

 

八、继续举办国际小学期,促进学生国际交流学习

2012年国际小学期于 7月2日 27日举行,期间,我校共有24个学院(系、部)开设133门校级核心课程。在以往的中国研究、学科通识及学科前沿和语言培训三大系列课程的基础上,2012年学校又增设中国文化普及系列课程,旨在满足外国学生了解学习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需求。国际小学期校级核心课程由134名教师承担。其中我校教师33名,海外教师101名,他们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美国斯坦福大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美国耶鲁大学、英国剑桥大学、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等21个国家和地区的92所海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3510名中外学生选修了校级核心课程。其中,本校学生3193人(研究生207 人,本科生2986人),外校学生317名。

我校国际小学期自2009年开办以来,由于其较高的办学质量和良好的办学效果,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好评和关注。美国《高等教育周刊》于2012年到我校采访,报道我校国际小学期的经验。 9月10日 ,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2012年第73期《教育体制改革简报》以“开启中外师生交流的双向之窗—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为题,对国际小学期的举措和成效进行了全面报道,并总结我校国际小学期不仅让广大学生普遍受益,推动了教学方式的变革和高质量课程的建设,还“探索了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走出去的新路径”。按照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近期公示,我校国际小学期项目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

2012年春季和秋季,教务处国际学习中心共组织101个本科生境外学习项目的学生选拔工作,其中包括97个常规项目,3个校长奖学金项目,1个耶鲁大学暑期学校项目。有886人次提出了项目申请,共选拔292人。

2012年是“学生国际交流校长奖学金”项目开展的第二年,项目支持的学校增加到四所国际一流大学,即除了去年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19人)外,新增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人)、芝加哥大学(1人)和爱丁堡大学(3人)。根据“个人申请,学院推荐,专家评审,择优选拔”的评审原则,校长奖学金项目经过学生自主网上申报、各学院对申请学生进行综合考察、教务处初审确定初选名单、学校笔试、专家组面试等一系列严格选拔的程序后,学校根据学生笔试、面试成绩,综合考虑学生所在学院、学科、学习成绩、学生表现等的各方面情况确定最终派出名单。由于对派出学生质量严格把关,保证了项目实施的顺利和学生的高质量。我校第一批校长奖学金项目的19名学生受到了对方学校的好评,有9名学生学习成绩达到GPA4.0的好成绩。

九、扩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受益面,新增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

2012年上半年,教务处牵头完成了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2010年度项目的结项表彰工作和2012项目的立项评审工作。在参与结项的165项2010年度项目中,共有36个优秀项目获得优秀项目的称号,44名教师获得优秀指导教师的称号。在此基础上,我校今年又有2个创新项目展板和1篇创新项目论文入选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其中学生创新项目论文获得年会优秀论文奖,并被选定为大会发言论文。2012年5月,在教育部、北京市教委和学校投入下,共有109个国家级项目、49个北京市级项目和37个校级项目通过项目立项审核,项目参与学生910人,学生平均每届受益率较往年又有增长,达到31.4%。此外,教务处还通过组织大学生创新年会、优秀项目成果展览、研究方法系列讲座、指导创新社开展系列交流活动等方式,加大项目宣传,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推动项目实施质量的提高。

为加强创业创新教育,增强本科学生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2012年7月,由教务处牵头在原有的“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的基础上,新增独立的“大学生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训练体系,由教务处和文化科技园(学生创业园)合作实施。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相区别,该计划将紧密围绕创业训练和创业实践的规律及特点开展,其训练内容涵盖产品(服务)设计、团队组织、盈利模式、市场分析、市场预测、营销策略、风险控制、财务规划等各个方面,在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辅导及实践、指导教师队伍配备、经费支持、运行周期等各个环节均体现出其自身的特点。2012年10月,首批10个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投入运行。

 

十、总结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组织第七届校级和北京市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

1016日 上午,第七届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评审委员全体会议在逸夫中心第一会议室召开,评审工作拉开帷幕。会议由杨慧林副校长主持,陈雨露校长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教务处洪大用处长简要介绍各单位申报情况以及评审要求,全校31个单位的共35名评审委员参加了会议。

本届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经学院推荐、专家评审和评审工作领导小组终审,最终确定73项成果获奖,其中,3项成果获校级特等奖,48项成果获校级一等奖,22项成果获校级二等奖。按照北京市教委要求,我校组织51项成果参评北京市级奖项。

近日,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示了2012年(第七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获奖结果,我校有34项成果入选,其中,1项成果获选北京市级特等奖,14项成果获选北京市级一等奖,19项成果获选北京市级二等奖,成果覆盖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历史学、哲学、国学、教育学、工学、素质教育和综合类。

 

十一、加强毕业审核,做好2012届本科毕业生学位授予工作

2012年,经与图书馆协商合作,教务处进一步规范了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纸本库存管理,改进了网上提交及论文数据库系统,积极防控学士学位论文中可能存在的学术不端行为,提高了论文审核及管理的效率。在此基础上,教务处继续做好一年一度的本科毕业审核和学位授予工作,加强毕业生的成绩审定,确保毕业生的质量。

625日 下午, 学士学位授予仪式在世纪馆隆重举行。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陈雨露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副校长杨慧林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秘书长吴晓求教授,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李景治教授、董克用教授、陈岳教授等出席。学位授予仪式由教务处处长洪大用主持。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副校长杨慧林教授宣读《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关于授予学士学位的决定》。经中国人民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决定授予2012届本科毕业生2858人学士学位,其中哲学学士学位62人,经济学学士学位791人,法学学士学位467人,文学学士学位581人,历史学学士学位57人,理学学士学位174人,工学学士学位97人,管理学学士学位749人。

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校长陈雨露教授为66名优秀学士学位获得者一一颁发学位证书、学位授带,合影留念,并邀请出席仪式的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委员共同为所有学士学位获得者颁授学位证书和学位绶带。

 

                     教务处

                                              201212月
学生 教师 校友 访客